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关羽败亡的背后 转载(2 / 2)

天下十三州,曹魏得其九。

汉帝国划定的十三个州里面,曹操占领了九个,剩下的只有交州、扬州、益州、荆州,分别被孙吴和蜀汉占据;很明显,吴蜀两国只有联合起来,才能抗拒中原的强大统一势力。事实上,吴蜀两国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就是在抗曹战争中,用鲜血凝成的。

但是在实际操作当中,显然没有那么简单。因为,面对强敌时,弱小的几方固然经常联合,但是相互火并的时候也不少,甚至可以说,大鱼不去吃小鱼的时候,小鱼们通常会打着联合的旗号,相互吞来吞去。最简单的例子,不久前刘璋跑去联合刘备,结果不就是益州被吞并了吗?

如果从孙权的角度来看,曹操固然可恶,刘备也好不到哪里去,因为,他们都是自己的竞争对手。如果合作抗曹的结果,只是让另一个盟友坐大、甚至把自己吃掉了,这种合作又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对孙权来说,吴国固然可以联合刘备抗曹,但在刘备迅猛扩张时,也可以联合曹操打击刘备。一切跟脸面、交情、大义都没有关系,只取决于自己的利益。

现实,从来就不是一加一等于二,或者好人和坏人的简单游戏。

于是一件离奇的事情发生了。就在关羽全力攻打曹仁、徐晃的时候,孙权突然给曹操写了一封信,意思是说,我要出兵偷袭荆州了,希望你能替我保守这个秘密,两家合作打击关羽。

收到这封信的时候,曹操心里,肯定是一片惊疑不定的。因为,孙权这是想干什么?

如果说,自己已经被打得将近完蛋、蜀国力量一枝独大,吴国玩这一出,那是情有可原。可是现在虽然出现了一些失利,中原的基本盘却没有动摇,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孙刘联盟都不到翻脸的时机啊。

孙权攻打关羽,最可能捞到好处的,自然是曹操,因为,这就是传说中的,鹬蚌相争。假如说,曹操给了孙权若干好处、求他帮忙解曹仁的围,这也算情有可原;问题是,曹操心底很明白,自己一个大子都没有出,孙权闹的是哪一出呢?

所谓反常即妖,曹操非常明白,面对孙权、关羽这种如狼似虎的人,天上不可能无缘无故飞馅饼,飞来一块板砖倒有可能,所有不寻常的事情背后,都有不寻常的原因。曹操肯定也会拿着这封信,跟参谋班子一道反复研究,但是呢,由于孙吴方面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到位,情报部门无法提供具体的依据,所以最后的结果,自然是大家分析了半天,还是搞不明白孙权的动机。

这种情况下,曹操就只能采取常规应对措施了。总而言之,不管孙权利令智昏,还是跟关羽串通起来骗人,我们都要稳住阵脚,以不变应万变。

于是不久后,曹操就让手下把密信散了出去:孙权已经偷袭荆州了,关羽你要小心腹背受敌!

曹操的做法,表面上看非常奇怪,其实一点都不奇怪。因为,如果孙权真的偷袭荆州,他这样做,不仅可以给曹仁解围,还能促成关羽早日回师,同东吴来一场火爆的友谊大赛,那时笑到最后的,自然是坐收渔利的自己;如果孙权是跟关羽联合起来骗人呢,他这样做也不会损失什么,无非是多花两个广告费罢了。

曹操的做法,非常标准,非常符合阴谋家(或曰职业政治家)的套路,也非常符合孙权的预期。因为,从后面发生的事情来看,孙权叫曹操帮忙保密,其实就是希望曹操把秘密散出去,好打击关羽的士气。

现在,轮到关羽惊疑不定了。

一切是显然的。如果孙曹两家都对自己下手,那自己肯定是凶多吉少,问题是,自己现在该回荆州大后方,还是继续进攻曹仁呢?

我们必须知道,曹操的军事主力,此时还在长安到荆州转移的过程中,而孙权进攻荆州的时候,并没有让外交部开新闻发布会。这种情况下,关羽对曹操的动机和孙权的实际立场,只能是半信半疑,因为,如果曹操就是放出一个假消息,竟然把自己骗得贸然回师,那关二爷不就成了传说中的二傻子吗?

在这种情况下,关羽决定,继续全力攻打曹仁和徐晃。总之,不管后方出了多大乱子,先把眼前的敌人解决掉再说,否则,就算自己回师,背后有这两个猛人追击,也是万分危险的。

关羽的选择,从战术上讲,应该没什么错。但是,曹仁和徐晃实力也实在强劲,更要命的是,荆州腹背受敌的消息似乎是真的,因为荆州军队的军心,开始被大大小小的传说严重动摇了。这种情况下,关羽越打越吃力,最后终于明白,想要迅速拿下襄樊,已经是不可能的事,眼前最重要的任务,是回去收拾大本营的乱子。

就在关羽班师的时候,曹操的命令也送到了:谁也不许追击关羽,一定要放他全师而退,好跟孙权打一场友谊赛!

曹操的用意非常简单,就是让曹仁退后,放名将关羽带着那支威震华夏的大军回去,同孙权尽情地展开超级大火并,两边打得越精彩越好。最后呢,自然是曹操调集大军及时赶到,做那个收利的渔翁。

由于曹操全力配合,关羽的回师非常顺利。因为,对方好象开欢送会一样,闭着眼睛任他撤走了。

撤出襄樊战场之后,关羽的第一个想法,自然是向大本营江陵进军,夺回属于自己的地盘。但是就在此时,一件离奇的事情发生了:由于荆州地头蛇全面叛变,发动军属给他的士兵写家信,结果是仗还没打,士兵却纷纷逃亡。

本来呢,几个士兵逃亡,也不算什么大事。无奈事情突然变得十分激烈,竟然到了全军士气崩溃的地步,很明显,对方事先已经准备好了相关套路,只等关羽往里面钻。最后,关羽终于明白过来,先别想什么强攻江陵了,逃到西部的麦城吧。

关羽一路走,他的军队一路散,等到了麦城,这支大军已没有多少人了。

一个月以前,关羽还是壮志凌云,打算冲进中原大展鸿图;但随着荆州地方态度的突变,此时他终于发现,再不想办法跑路,有可能就会成为吕布了。换而言之,自己在荆州收的那帮小弟,会不会拿自己去请功,谁也不敢保证。

总的来说,关二爷也算义薄云天,所以在那么困难的背景下,也没有人计划拿他请功。问题是,关羽决定跑路时,大家都用实际行动表示,我们不会跟你跑路的,于是,等关羽从麦城出逃时,身边只有十多个人。

最后,他终于被孙权抓住了。这一切,离刘备称位汉中王,只有四个月;离他水淹七军,只有三个月。

四、雾隐雷藏的主角

刚开始的时候,曹操显然认为,不管孙权打赢了关羽,还是关羽打赢了孙权,对自己来说,都是利好消息。因为,这就意味着,自己可以带着大军,去当那个收获的渔翁了。可他想破了头也料不到,孙权竟然同荆州地头蛇们达成了合作,并且奇迹般地在极短时间里,全盘吞并了关羽的军政资源;等他反应过来时,整个荆州已经被东吴接收完毕,形成了巩固的新防线,找不到一点可乘之机!

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只能灰溜溜地继续呆在荆襄一线了,因为,自己的部队还没有恢复元气,要跟孙权打大决战,实在心有余而力不足。当然了,刘备也只能呆在原地了,因为,现在的局面是孙曹两家联手,他手上只有一个益州,不管投入多少军队,无非都是肉包子打狗罢了;关羽既然不小心钻进这种死局里,就只能自求多福,否则蜀汉集团押上多少筹码,都会输在这一局里面。

三国是一个豪门林立的世界。荆州之变,真正的隐形主角并不是关羽、孙权或曹操,而是荆州的大小豪强。

从某种程度上讲,孙权并没有必要杀掉关羽,曹操也没有必要杀掉关羽,但是荆州的豪强们一定有必要杀掉关羽。因为,关羽曾经是他们的上级,并且在他们中间,培养过一大批亲蜀分子,又严厉打击过同东吴相来往的行为,这种事情,绝不是一份检讨可以抹平的。

如果不把关羽弄死的话,刘备兴师问罪,孙权多半会迫于压力交出关羽,甚至可能再还几个郡,作为两家和解的筹码。问题是,那时的孙权还是领导,天天马照跑舞照跳,关羽却多半要带着还乡团来清算历史反革命,如果按照军法来处置的话,估计这些豪强们落到他手上,多半得领着全家老小上刑场还帐。所以,只有逼着孙权杀了关羽,才算得到了吴国的投名状,荆州豪强也才有安全感。

东吴出兵之后,关羽和曹操会有什么反应、关羽的大军又会有什么反应,绝不是临时想到的问题。事实上,荆州豪强们肯定在此前,就秘密串联在一起,反复进行了各种推演、并且安排了应对计划。孙权能够成功偷袭,主要是荆州地头蛇们全力配合的缘故,否则吕蒙、陆逊再足智多谋,碰上荆州人民万众一心誓死抵抗,他们也会抓瞎的;甚至只要战事拖延一段时间,局面就会被搅得一塌糊涂。所谓大意失荆州,绝不是关羽对孙吴大意,而是关羽对荆州地头蛇太大意,忽略了他们的利益诉求。

荆州地头蛇的利益,到底是什么?

我们可以看到,荆州的地头蛇,从天下大乱开始后,就一直坐看风云起。换而言之,管你狼吃狈,还是狈吃狼,关我屁事来着。

所以,刘表占据这种地方,自然是胸无大志;当然了,曹操大举南征,荆州马上就不战而降;赤壁之战后,荆州又马上让曹操、刘备、孙权三分了;等孙权同意借荆州时,以江陵为中心的地区,又马上挂起了刘备的大旗。

就凭荆州地头蛇的这种表现,指望他们高高兴兴地,把自己家的余粮拿出来、带着兄弟儿子上战场,帮着刘备讨伐国贼曹操,关二爷也实在太乐观了。

当关羽通知坐镇荆州的糜芳,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送到前线时,糜芳总是没完没了诉苦,总而言之,困难太多,我实在做不到。这绝不是因为糜芳的组织能力太差,而是荆州这种地方,要进行战争动员,本身就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这种地方的地头蛇,都是标准的有奶就是娘,你非要断了他的奶,还要逼他流血流汗,那不是没事找事吗?

但是,关羽也好。刘备、诸葛亮也好,显然低估了由此引来的危机。失去这种背景下,就算孙权能偷袭江陵成功,也无法席卷刘备占据的荆州地区,最多是让这种偷袭战,演化成僵持战罢了。事实上,曹操也是这样想的,所以呢,他才会打坐山观虎斗的主意,一不留神却让孙权席卷了荆州。

政治失败的后果是严重的。在胜利达到顶峰的时候,关羽的后方突然哗变,他的精兵强将也溃散一空,先前的大好形势竟然变成了,曹孙两家联手夹击的不利局面。最后,刘备束手无策,荆州豪强们咄咄逼人,关羽死于非命,甚至引发了蜀吴两家的大火并。

在短短几页纸的官方记录里,由于失败太过严重,因此蜀汉方面只能把这次北伐,当成关羽擅自主张的行动,并且有意无意地暗示,关二爷确实是一员神将,可惜他的外交工作没有做好,所以才造成了后来的溃败。吴国的宣传部门呢,自然也是突出关羽对孙权的态度问题,总而言之,一切就是因为关羽对吴国太过傲慢,不接受孙权反复给鸡拜年的一片好心,所以引发了两家合作的破裂。其实,背后的原因和利害选择,哪有这么简单呢?

孙权的选择,显然破坏了吴蜀间的战略联盟,而且还招来了刘备的进攻,最后不得不向魏国称臣,这样的结果,未必百分百符合东吴的利益。但是呢,吴国顺利吃下了荆州,地盘骤然间扩了一大块,对孙权来说,这就是显而易见的利益。当然了,荆州豪强们对此,也是极为满意,因为,此后显然没有人,再敢把荆州当成北伐前线了。从这个角度上讲,主导这些事情、并在幕后开怀大笑的,是那些雾隐雷藏的主角们。

(完)

上一页 目录 +惊喜 末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