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164章 方案(2 / 2)

所以,徐知诰一直很刻苦,特别是那段颠簸要饭的经历让他刻骨铭心,他一定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哪怕不择手段也好。

如今,唐门势力遍布全国,他也在吴国掌握了话语权,只差一个最好的时机了,徐知诰怎么会舍弃呢?

吴国流传着有个说法,说徐温家要出个大人物,当然比徐温的官职大得多,那毫无疑问就是皇帝了。

这个说法来自于民间,再具体的就是徐温有个儿子出生的时候天有异象,当时红光满天,百鸟报喜。

当然这个孩子不是徐知询,而是徐温最小的儿子徐知谔,他的母亲就是原来的风二十四,后来改名于美凤。

徐温一直在悉心培养这个孩子,他比徐知诰小了十九岁,公元919年,小孩才12岁。

其实徐温心里有三个方案,第一个方案就是等待徐知谔长到二十几岁,如果能力可以,将大任交于他。

这个徐知谔也很争气,他长得像他的母亲,面目清秀,性格温和,待人有礼,不仅是读书好,也练得一身好本事,所以不仅是徐温宠爱他,就连徐府上下都很喜欢他。

徐温看着他的儿子一天天长大,越来越优秀,心中感到无比欣慰。

他知道,只要自己还活着,就能保护徐知谔,使他平安成长。

而当徐知谔长大后,能够承担起责任时,他也就可以放心地离开了。

因此,徐温一直希望自己能长寿些,这样才能看到徐知谔成年、成家,甚至成为一个出色的领袖。

只有这样,他才能安心地离开人世,将家族的未来交给这位年轻有为的亲儿子。

之所以说是亲儿子,徐温也命人搞过什么滴血认亲,最后确认无疑是自个的孩子。

之所以怀疑,是这个于美凤原来曾经是徐知诰的侍女。

徐知诰太风流,徐温难免有些担心什么,但是,自从于美凤被他藏匿到偏宅,徐知诰和她再也没有见过面。

那是他徐温以为的,徐知诰有一次在夜黑风高的一个日子里和于美凤有过一次缠绵……

现在的于有凤把所有心思都花在了徐知谔身上,这是她一生的依靠与希望。

徐知诰从来没有主动去看过徐知谔,只是过年在府宅里见他,他对徐知谔态度是很冷淡,并不是不喜,他过年给所有弟弟的礼物都一样,从来没有偏向。

当然,那日徐知训所摆的鸿门宴上提醒他的弟弟徐知谏自另当别论了。

武义元年(919年),徐温想称王,于是以杨隆演的都统之职不足以节制地方镇将为由,请杨隆演称帝。

杨隆演则拒绝称帝,被尊为吴国王,改元建制。

吴国由唐朝封国正式演变为独立王国。

徐温被拜为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诸道都统、镇海宁国节度使、守太尉兼中书令,封东海郡王,仍镇升州。

徐知诰以宰相居中辅政。

武义二年(920年),杨隆演因长期受制于徐氏父子,抑郁成疾,很快便病势严重。

徐温自升州入朝,议立嗣君。

有人建议他趁机取代杨氏,徐温道:“我若有此意,早在当初诛杀张颢的时候就做了,何必等到今日。就算杨氏没有男丁,有女亦当立之,有敢妄言者斩。”

当时依次序应由杨隆演三弟杨蒙即位。但徐温素与杨蒙不和,且不愿意有年纪大的为君,乃越次而立其四弟杨溥。

杨隆演病逝后杨溥继任吴国王,他改升州为金陵府,徐温则为金陵尹,(921年)杨进拜徐温为太师。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上一页 目录 +惊喜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