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复工第一天,人们还未从春节的欢乐与困累中走出来,卫生部官网一大早便发布了一则公告。
《关于帝都信息素医疗中心信息素失控事件的通报》。
公告用极其简洁的语言,客观陈述了事件经过。
包括二十余名患者半夜出现信息素失控症状、通过邵氏医院研制的新型药剂救治等关键事实。
还含糊指出,这些患者均在某年因某件事而患上信息素缺乏症。
却对事件的责任归属只字未提。
卫生部的通报如同一枚深水炸弹,在平静的节后水面掀起巨浪。
各大媒体的关注点迅速分化,舆论场呈现出诡异的割裂状态。
《帝国日报》头版标题赫然写着:
《信息素失控事件背后:谁在操控危险实验?》
文章通篇围绕“真凶猜测”展开,列举了近五年所有涉及信息素安全的争议事件。
从技术角度分析,信息素失控不可能是意外,却又巧妙地避开结论性的表述。
《科技前沿》则把焦点放在邵氏医院的新型药剂上。
标题充满惊叹:《爆!邵氏医院突破性疗法或改写医疗史》。
报道从专业方面分析了可能存在的药剂原理,使这种新型药剂显得更神秘。
同时也为广大信息素患者带来福音。
【财经网快讯】则时实报道,邵氏集团股价早盘暴涨8%,分析师称新型药剂或成行业颠覆者。
据悉该药剂可中和90%的信息素紊乱症状。
最耐人寻味的是《公民周刊》的报道。
文章在提及患者病史时,用了一段意味深长的描述。
“这些患者均出现与十五年前某次大规模信息素事件相似的症状......”
尽管报道中没有点名,但“十五年前”这个时间节点,配合“大规模信息素事件”的表述,立刻让读者联想到现任总统洪镇岳当年那场著名的“声波信息素丑闻”。
纵然官网在一个劲捂嘴,但在各大社交媒体,#十五年前#的话题悄然爬上热搜。
有网友贴出当年新闻报道的截图:
年轻时的洪镇岳站在实验室前,身旁正是如今已被封禁的声波信息素研发设备。
评论区迅速被“懂的都懂”淹没。
一反常态的是,走在舆论前锋的服众传媒此次却未进行任何相关报道。
这些舆论热度不断飙升,持续近一周,几乎传遍了帝国的每个角落。
吴勋和林正阳时刻关注舆论风向。
若发现舆论转向吴勋,准备全力公关。
结果,这一周,媒体和民众的关注点都与吴勋无关。
邵家那边更没任何引导性的举动。
吴勋见到如此情况,暂时放下心。
看来,邵承玺是把林正阳的话听进去了。
也是,他本来就不是真凶,邵承玺绝不会蠢到被人利用。
就在大家以为所涉事实仅此而已时,情报局于新周一下午,举行了一次新闻发布会。
发布会的主题是:公布近期争议的信息素失控事件调查进度。
此次发布会上,情报局将这些日子收集到的证据首次公开。
证据全部公开后,敏锐的记者立刻发现,情报局有意将证据进行了分类。
一类是明面上、大量直接指向凶手是吴勋副总统的证据。
另一类则是分散但又透着某种共同指向的的关联线索证据。
众人不敢明说,心里却都明白,似乎这些关联线索证据都与声波信息素有关。
会场一片哗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