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
这话一说完,肖双江脸色瞬间好看了不少。
他也有自己的考量。
要真说从谢昭的手里抢分红,万一惹恼了他,他不干。
那这事儿就麻烦了。
外头那么多人逼着自己,再加上明年京都那边有领导过来视察,事关他能不能安全退位。
权衡再三。
肖双江觉得,这是最好的解决法子了。
起码。
只要自己在位一年,谢昭就得每年吐些钱出来。
足够了。
“好,这件事,就这么商量定了。”
肖双江说完,摆摆手,通讯员再次绕过谢昭,跑去喊人过来拟定合同。
谢昭也暗暗松了口气,垂在身侧的拳头握紧,胸腔里原本急速跳动的心脏,也慢慢平缓下来。
很好。
第一步,他做到了。
瞧。
困难有,可解决的法子也会有的。
他坚信。
…………
事情全部解决完,已经到年尾了。
谢昭拿了十万元钱,第一步就是先发工资,这一笔开销就去掉了三万元。
剩下钱填给了纺织厂。
而这一步,肖双江打了招呼,一切都给予了最大优惠。
腊月二十七。
谢昭起了个大早,直奔汽车站。
再过一天,汽车业要停运了。
他赶上末班车,和挤挤攘攘人群一起回了湖东县。
一落地,好像空气都变得熟悉亲切了起来。
不大的县城,刚出车站就遇见不少熟面孔。
卖报的小孩儿又窜高了一个脑袋。
摆面摊的夫妻又怀孕了,挺着肚子,见着谢昭,笑眯眯招呼他过来吃面。
谢昭一一打了招呼。
他先去服装铺子看了一眼。
这一间小小的女装店,算是他第一家意义上的专卖店。
人流如织。
李三刀等人在铺子里帮忙。
年关购置新衣裳的人极多,店铺里人手不够,石水村的一些妇女们自发过来帮着干活儿。
做白工?
不可能的。
她们心里相信,也愿意干这事儿。
李三刀就像是大总管,每个月底都会结账,这段时间从来没有出现过例外。
谢昭看了一会儿,没进去打扰,转身找了个饭馆,要了一碗面拌馄饨,大口大口吃了起来。
吃完面,已经下午三点了,谢昭又去百货商店买了点东西,这才去衣裳铺子找到了李三刀。
见着谢昭回来,李三刀高兴得不行。
他牵了驴车出来,将谢昭的行李箱放上去,又给他拿了一张小板凳,叫他坐着,而后这才赶着驴车回石水村去。
“谢家二小子,你是不知道,现在可多亏了你,咱们石水村的日子,好过得不得了,多少村都羡慕啊!”
李三刀驾着驴车,边走边和谢昭说最近村子里的变化。
因为谢昭的制衣厂办得红火,村子里头的就业问题全都解决了。
劳力汉,就去制衣厂里头当搬运工,而那些年轻,有脑子,够灵活的,就条件出来,教一教,学习采购,算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