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调查,发现邹文成和许强遇害当天确实都找过代驾,但这两个代驾既不是同一个公司,也不是同一个人。
刑警队分别调查了两人,两人均称事发当天接到被害人订单,但是节假日路上堵,花了很长时间才到达郊区。到达接客地点的时候,发现连人带车都不在了,他们还以为是雇主等不及想其他办法回去了,只好空着手回了城,还搭了一路车钱。
梁浩立刻提审饭店的人,据他们说,邹文成和许强都是在饭店等到代驾才走的。
由于两个代驾证词十分一致,串供的可能性又很小,可以判断,证词基本可靠。也就是说,这两个司机本身应该没有问题。是有另一个人出现,把邹文成和许强接走了。估计当时两人都喝醉了,又正好找过代驾,所以没有怀疑就上了车。很可能,是这个假代驾路上用了什么方法,骗邹文成和许强下了车,将其杀害。
幸运的是,这个代驾出现过两次,被饭店不同的人看到过。
技术科通过这几个的描述制作了一副画像,为保证准确性,由其中一人确定画像细节,再拿给剩下几个人看。几个人都表示与那天见到的代驾有很高的相似度。也就是说,目前可以确定那个假代驾是同一个人,并有了一幅与真人相似度可以接受的画像。
刑警队立刻发布消息,在案发现场附近搜索该嫌疑人。同时开始比照,看该嫌疑人是否有前科。在案发现场附近搜索是因为梁浩推断,从凶手抛尸和烧车的地点选择来看,应该对附近情况相对熟悉,确定那时无人经过。
过了一周,走访的同事发回消息,有个村庄的村民声称见过画像上的人。
该村与两个案发地点呈三角分布,与两地距离大概都是七八公里左右,既保证凶手对作案地点有一定的熟悉度,又减少了作案时遇到认识人的可能。属于犯罪分子心里舒适区的范畴。因此刑警队觉得村民见过的那人,很有可能真的是嫌疑人。
梁浩立刻带人赶到该村。
举报的村民是个老汉,据他介绍,这个人以前是村中居民,大家都叫他柱子。柱子和他爹相依为命,但是后来他爹死了,柱子被孤儿院接走,村里的人很多年没见过他。后来柱子长大成人回来看过,但是他家的房子早没了,所以他也没回来住,但时不时仍回来给他爹扫扫墓。
梁浩听了他的解释忍不住问:“他爹是怎么死的?”
“听说是让毒蛇咬死的。”
梁浩跟王宁对视了一眼,又问:“他爹生前是做什么的?”
老汉犹豫了一下,说:“好像是捕蛇的。”
王宁装作不懂,插话道:“捕蛇干什么?”
老汉摇摇头:“谁知道干什么。反正就是有人来收,还挺贵。其实很多人都很心动,但是那可是毒蛇啊,再贵大伙儿也不愿意干,毕竟咬一口命就没了。但是柱子他爹胆子大,非要干。当初柱子劝了他很多次,他不肯听。最后还是出了事。”
王宁一副吃惊的样子:“这山里还有毒蛇?”
“这山里哪有,他爹是到外省去抓,运回来卖。”
“您知道柱子现在住在哪吗?”
老汉摇摇头。
“那他现在的全名是什么?”王宁追问。
“没问过,我见了他还是叫柱子。”
梁浩插话道:“柱子最近回来过吗?”
“最近过年,柱子来给他爹扫过两次墓。”
“什么时候?”
“这谁记得。大概是年前一次,年后一次。”
这时间线,跟两个死者的死亡时间对的上。
王宁装作感慨:“还挺孝顺。”
“是啊,他从小没娘,就这一个爹,感情当然好。”
王宁掏出张纸,写了个号码:“下次柱子再回来,麻烦您打这个电话告诉我们一声。”
老汉看了王宁一眼:“柱子究竟犯了什么事啊?”
王宁犹豫了一下,不知道该不该把实话告诉他。
老汉又说:“看那孩子平时闷不吭声的,是个老实孩子,应该犯不了什么大事吧?”
王宁顿了一下,还是摇摇头:“不算大事,但是他不想见我们。麻烦您到时悄悄告诉我们一声。”
至此,容貌,时间线,都对的上,作案动机也有。警方立刻展开抓捕。
柱子爹的墓前最初也设了几个蹲点的民警,然而柱子回来的时间不定,也不可能长期驻守,等了几周没见人,只能先撤了。警方最大的希望还是能直接抓住这个人。
没想到,几周后,老汉打来电话,柱子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