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符号互动(12)(2 / 2)

尘埃落定,梁浩走到辛然身边,问:“你为什么会来这里?”

辛然不答反问道:“方兆军呢?”

“死了。”梁浩叹了口气。

辛然看到担架的样子已经猜到了,并不是很惊讶,只是说:“那就有些麻烦了。可能有很多人会同情他。”

方兆军如果活着,他就是个罪犯,然而此刻他死了,就成了又一个受害者,不免引起很多人的同情,而他的这些极端行为就会得到更多人的原谅。

王宁走过来,听到辛然的话,心里有点不舒服:“他不值得同情吗?”方兆军固然行为极端,但到底良心未泯,他想惩罚的只是那些自诩正义的键盘侠,最终并没有伤害无辜的莫小语。这个凶手,也有其可怜的地方。

“同情?”

王宁从辛然的语气中没有听出任何讥讽的意味。他并不是在说,为什么要同情一个罪犯。他似乎是对这个词有些陌生。

王宁的神色变得有些古怪。辛然似有所感,又补了一句:“同情这个词,本身就没有道理。”

什么是同情?是居高临下的优越感,还是自以为能理解他人苦难的错觉?

王宁没有心情跟辛然争辩,这几天来的大起大落让他此刻十分疲惫。刚才在现场,刘楚成很迷茫地问了他一句话:“为什么方兆军有罪,那些键盘侠却可以不用受到惩罚?”

方兆军的确是犯了罪,可是赵永全有什么错?为什么有的人一生良善,却要落得这样一个结局?为什么那些逼死人的键盘侠却可以躲在屏幕背后摆出另一幅面孔面对生活?这些说话的人,就真的不用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吗?

在见过了这所有的悲剧之后,竟然还有那么多人选择继续用指责与谩骂发泄,这才是最令人感到心寒的地方。

方兆军在临死前利用莫小语的微博发了最后一条信息,只有一张图片。

梁浩看着那熟悉的画风,怔忪了许久。

这次的主题是,愤怒。

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愤怒带来的伤害,可以呈几何数增长,一个普通人可能一夜之间就变成千夫所指。对于每个评论的人而已,可能只是普普通通一句话,但每一句对于听话的人来说都可能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场对于当事人来说的灾难甚至找不到明确的加害者。然而就是这一句句伤人的话叠加在一起,最终让一个善良的人,在一片谩骂声中,带着对这个世界最深的疑惑,走上了绝路。而说话的人,甚至可能不了解事情的真相,也甚至只是在借机发泄自己对生活的不满。有些人可能没有想过他们的一句话会造成的伤害,也有人,可能会因为这样伤害而觉得解气。因为隔着网络,所有有血有肉的人都变成了一个符号,不会带给人太多真实的感受。

方兆军直播里最后一句话,也许不是没有道理。

你们所有人都是凶手。

现场的火虽然被扑灭,网上却开始硝烟四起。那些被扒出来的ID 又成了一些人新一轮的攻击目标。加害者终于也成了网络暴力的受害人。世事,仿佛一个轮回。

终于,当人们渐渐冷静下来,开始有人思考与提问。也有人开始提出对集体无意识的担忧。人太容易被他人的愤怒所感染,所煽动。当这些个体因为一个契机聚集在一起,就会被愤怒所驱使,而理智也就被排挤在外。

这时,网上某论坛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出现了一个帖子。帖子里指出,集体无意识是个没有科学依据支持的理论,既不能作为悲观的理由,也不该作为宽恕的借口。即便是在集体中,每个个体也是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只不过,人都是主观的,很容易根据自己所在的情境选择相信一种观点。

帖子同时指出,每个人都有发表意见的自由,也有谴责的权利,但是我们在谴责之前,能不能稍微花一点时间去了解一下真相;在无法辩别真伪时能不能理智地分析,而不是让自己的话成为一次情感的发泄?

文字作为人的交流符号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网络却只有几十年的时间,我们还没有学会如何面对当前的信息传播速度和海量的信息,也还没来得及完善相应的规则来约束我们在这新兴的信息交换方式中的行为。也许我们能做的,就是承认我们还控制不了我们亲手创造出的工具所拥有的洪水猛兽般的力量,因为当我们承认,才能够更客观地面对谨慎地防范,才能够减少伤人与自伤的悲剧。

很快,这篇文字被一个账号转载,却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这个账号评论道:但是,方兆军们会受到法律的制裁,那些键盘侠又由谁来惩罚呢?如果他们的行为不会带来任何后果,又凭什么约束他们?

梁浩看到发帖的账号,愣了一下。又是那个六位的数字。

梁浩觉得,这件事变得越来越复杂了。这一系列的画作,到底藏着什么样的秘密?世上没有那么多巧合,一定有一个人躲在幕后策划着这一切。这个人的目的又是什么?这个六位数字的账号,与这些案子,又是否有什么关联?

这个账号,在爆料养老院虐待事件时,梁浩为了核实情况,就派人调查过,没有查出对方的身份。这个人,究竟是谁?

上一页 目录 +惊喜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