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人。”不谈案情的时候,辛然又回到了省话模式。
于是梁浩也不再跟他废话,单刀直入:“关于那两个死者,我有个问题想问你。”
辛然点点头,等他继续说下去。
“你觉得那两个人的警惕性怎么样,会不会接受陌生人的食物或者饮料?”有些流浪乞讨人员,只是要钱,不接受别人给的吃的喝的,有些人就来者不拒,照单全收。如果这两个人属于前者,那么就很可能是熟人作案。
“胃里发现麻醉药物了?”辛然不答反问。
梁浩点点头,不得不承认,跟他了解情况,会透露出很多案情相关信息,因为他实在太敏锐了。既然如此,梁浩索性不再顾虑,正好他此刻也需要有个思路清晰的人帮他梳理一下,他那脑子,现在比浆糊强不了多少。
“我对这两个人没有那么了解,但是从他们会到救助站骗吃骗喝来看,应该不会拒绝别人给的东西。只为讨钱的人通常不会主动跑到救助站。”
梁浩想了想,觉得有道理,有些乞讨人员其实并没有那么贫困,甚至不是真无家可归。他们乞讨只是为财。这一类人通常会拒绝别人给的其他物品,然而这类人确实不会主动去救助站,因为无利可图。
会去救助站的,是真正的流浪汉,衣食没有着落,所以对别人的施舍也不会那么挑剔。
这也就是说,不排除陌生人作案的可能。
梁浩的头又开始疼起来。每次出现新线索,引出的可能性都是信息爆炸式的,并没有为推进调查提供太多帮助,反而让刑警队的工作量加大不少。归根结底,还是没找到突破点。可是,这个突破点究竟在哪里?
见梁浩愁眉不展,辛然主动说:“这样是不是就可以排除谋财害命的可能性了?”如果是假乞丐,很可能携带着一笔可观的现金,这样不排除凶手专门针对该人群谋财的可能性,因为这一人群流动性大,且本身就在灰色地带,确实可能成为犯罪分子的目标。
然而如果是需要到救助站骗吃骗喝的真流浪汉,身上是无利可图的。
那么只剩两种可能,仇杀,和针对这一人群的作案。梁浩觉得,自己又绕回去了。
辛然继续说:“照目前的情况来看,两个死者接受了对方饮食,不太可能是仇杀,大概率是陌生人作案,也就是说,作案对象可能是随机的。作案地点又相距很远,缺乏地域便利性,为什么凶手会选择这两个人?”
如果是随机的,又不是因为地点方便,为什么要选择两个健康状况不错中年男子?对这一人群实施犯罪的风险性相对较大,因为一旦遭遇反抗,情况非常容易超出凶手控制。流浪汉里不乏身体状况堪忧的人,如果是针对流浪人员,拿这些人做目标,岂不是更容易?
梁浩摇摇头:“我觉得不能排除是报复。”
“为什么?”
“死法。两个被害人死状都十分凄惨,第一位死者胸口连中十三刀,第二位死者被勒死后尸体被遗弃在公路上,撞得血肉模糊,如果不是为了泄愤,为什么要这样?”
辛然没有就这个话题说下去,而是推测道:“这样说来,凶手应该还是个力气足够大的男子。”
梁浩想想觉得有道理,不论是在尸体上连扎十三刀,还是令人窒息,或者抛尸,其实都是需要体力的。
辛然忽然发现了一个疑点:“你说尸体被遗弃在公路上,撞得血肉模糊?谁看到地上有人还会撞过去?”
梁浩解释道:“当时是夜间,当地照明很差,那个司机又是疲劳驾驶,当时在打瞌睡。”
“司机是什么人?”
“是个货车司机,送完货开夜车回去交车。”
辛然点点头。货车司机开夜车常常都是疲劳驾驶,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加上开起来尘土飞扬,所以车流大的入城高速不让走,只能绕这条偏僻的路。
梁浩曾经考虑过,如果张小华是第一辆遇到尸体的车,那么他前面的车就应该是抛尸的车。那是辆私家车。因为这条路收费站少,私家车偶尔会走,然而由于地方偏僻,夜间很少会有人选择那里。而且私家车开夜车,这就比货车偶然很多,也更为可疑。可是,那辆车并没有在该区域停留。
如果动作迅速,减速,停车,观察周围情况,将尸体搬到公路上,再迅速离开,也有可能在几分钟内完成。但如果是这样,这辆车的整体速度应该是正常范围内偏慢的。
梁浩曾调查过该车的车速。结果令梁浩大失所望,张小华前面的那辆车是超速驾驶。在抛尸的基础上还做到超速,可能吗?
“那也就是说,第二个案子的凶手,其实不确定死者会被撞?”辛然仍然抓着这个点不放。
梁浩怔了怔,张小华疲劳驾驶是个巧合,这样说来,的确是个随机事件。
辛然又问:“那么,抛尸公路是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