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一滞,说:“十弟,这,这……”显然从来没有这么想过。
康熙忍不住说:“我们大清现在粮食充足的很,送朝鲜三万石根本不算什么。要什么东西?小家子气。”
“汗阿玛!”胤誐装作吃惊的睁大了眼睛,说:“没想到您是一位这么慷慨大方的皇上!我们大清还有百姓吃不饱饭呢,现在我们从自己的嘴里省出来的粮食用来赈济朝鲜,这是多么伟大的胸怀!可是朝鲜对我们呢,只有这么一篇薄薄的谢恩折子?”
康熙一愣,还是说:“朝鲜确实很惨,死了不少人,我们再要东西有落井下石之嫌。”
胤誐却说:“汗阿玛,古人云,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我们帮朝鲜是我们大国的气度,但他们如此回报,就显得忘恩负义了。他们没有粮食,难道没有不能吃的国宝吗?”
康熙和太子皆沉默了,从胤誐的角度分析,确实如此。不过,粮食已经送去了,这时候再开口要东西显得不太合适。
胤誐说:“送粮食的是谁?他总不会也跟汗阿玛一样的想法吧?”
太子见汗阿玛不说话,便说:“是吏部右侍郎陶岱。”
“吏部右侍郎陶岱?”胤誐回想了一下,不知道是谁。他说:“算了,等他回来吧,希望他不会蠢得白送东西。”
康熙和太子一噎,小十说他们也蠢?
七月初十日,大清吏部右侍郎陶岱从朝鲜返回,上疏将遵旨赈济朝鲜之事详细说明。奏折写的很感人,很完美,就是没有带回任何东西。康熙看完陶岱的奏折,面沉如水,半晌没说话,一旁的太子等人皆不敢言。
到了十一月,忽然有人弹劾吏部右侍郎陶岱去往朝鲜之时夹待私货卖给朝鲜,康熙闻言,大怒,立即下旨将陶岱革职。
胤誐听说这个消息的时候,想了想,还是进了宫。他见到依然还有些生气的汗阿玛,笑着说:“汗阿玛,你消消气,为了一个陶岱,不值当把自己的身子气出病来。”
“朕是为了一个陶岱吗?”康熙不高兴。
“我知道,汗阿玛是为了大清的吏治。一个吏部右侍郎就敢在国与国的交往中夹带私货,何况其他?”胤誐顺着汗阿玛的意思说。
康熙脸色稍霁,说:“你今天来就是为了安慰我的?”
“一部分,还有一件比较重要的事情跟汗阿玛说。”
“什么事?”康熙神色一凛,据他的经验,凡是小十所说的“比较重要的事”都是大事。
“汗阿玛,您不觉得大清的官员俸禄太低了吗?”
“嗯?”康熙一愣,没想到小十突然说起来了这个。“怎么低了?”
“大清一个一品文官的年俸是一百八十两,禄米一百八十斛。可是汗阿玛,一品文官大多居住在京城,一百八十斛禄米将将够四个人吃饱一年。至于年俸,一年一百八十两够干什么?一个一等丫鬟一个月还要一两银子的工钱。”
“那些一品大员家里,哪家不得几十个上百个丫鬟撑门面,这一百八十两连给丫鬟一年的工钱都不够。除此之外,还要养小厮,养门客,养马,养车,还要添衣裳,给妻子女儿添首饰……一年一千八百两还差不多。”
“这还是大清的一品文官,朝中寥寥无几,其余的文官品级更低,年俸和禄米更加不如。至于武官,年俸和禄米还不如同品级的文官。汗阿玛,他们的年俸根本不足以养活自己,他们怎么办?他们整天过着高床软枕,呼奴唤婢的日子,是怎么来的?”
“汗阿玛,这个问题其实很严重。我在河道上待上三年,对其中的一些问题很清楚。大清的官员俸禄太低,除了极少数自律的官员,大部分官员为了维持所谓的‘体面’,向朝廷的钱伸手,也就是所谓的‘贪污’。这几乎成了大清官场公开的秘密,这很可怕,汗阿玛。”
“汗阿玛,其实儿臣觉得陶岱夹带私货根本不算什么,他至少没有向朝廷伸手,至少没有在职位上伸手。他只是为了多挣一点儿,夹带私货而已,许多官员根本不如他,个个私底下丑陋得很。”
胤誐说的很诚恳,他又说:“儿子跟您说过,治理黄河的事全由儿子自专。汗阿玛,您对我很支持,儿子无论做什么您都没有插手。但我想,您应该是知道的,我给所有的河臣还有河工涨了三倍的俸禄。有了这三倍的俸禄,就算他们不贪,也能活得像个官样。再加上儿子制定的那些条条框框,他们不敢也没有机会再伸手,这其实比他们以前肆无忌惮的贪污省了不少钱。”
“汗阿玛,现在百姓能吃饱饭了,朝廷又不是没钱,该给官员们涨俸禄了。”
“涨俸禄?”康熙没想到小十说了一大通话的最后,竟然说要给官员涨俸禄。他听了小十的话,觉得挺有道理,只是……“涨多少?”
“先翻个倍吧。”胤誐轻轻松松的说。
“翻倍?”康熙瞪大了眼睛,不由说:“你知道朝廷一年有多少收入吗?你知道现在户部有多少存银吗?你知道大清有多少官员吗?”小十说的轻松,也不想想大清的官员有多少?
“可是,汗阿玛,户部为什么会没钱?”胤誐反问:“您心里不清楚吗?”
热门小说txt下载www.dizh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