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料他的想法似乎被皇太女洞察,对方不但邀他一叙,还交给他两样东西。
这东西也不是旁的,正是当初皇帝亲眼见到过的河灯,上面的字迹过了这么多年,已经有些退色,但笔顺还是看得很清晰。河灯上的名字,写的是水如空,有为对方祈福之意。而另一份则正常的多,是一本手抄的书,看字迹与河灯上的略微有些相像,但仔细纠结某些地方,就会发现并非同一人所写。
皇太女言明这东西她保存多年,手抄书乃钧菲青初时教导她时,留下的自己的真迹。相比之下,河灯明显属于伪造,系何人所为,就要靠他去详加调查。
大太监这时候脑子突然清醒起来,他意识到自己疏忽了一件事,如果与云妃合作,讨了她的人情,岂不是直接把自己推到了皇太女的对立面?
他侍侯着皇帝,两边都要给他几分薄面,若他在这一步行差踏错,那不就相当于提前站队么?站队就意味着赌博,云妃一方胜利,五皇子鸿锏能够顺利取代皇太女继得大统,以对方那恶毒的秉性脾气,自己也得掂量几分,不一定能讨得好。
反之,若是皇太女那方占了先机,顺利得到皇位,荣登大宝,他日清算云妃时,定然还得稍带上自己。大太监想清楚后,不由得吓了一身冷汗,后背发凉,他略微斟酌,就理所当然地收了这两样东西。但此时此刻,这大太监心里也不傻,皇太女当初明明可以在钧菲青活着时,拿出这样东西来,却为什么迟迟沉默?
越想越觉得这里面猫腻太多,大太监告别皇太女,在夜深人静时,闭眸思索,夜不能寐,得出的结论让人齿寒。试问当初最有可能成为太子的人,无外乎便是钧菲青所出的三皇子鸿钧,可怜他还未出生,就遭到多方算计。
大太监不得不想,皇太女当年在里面扮演的到底是个什么角色?
他回想那时候的情形,钧菲青自杀后,皇帝痛楚难当,但处于嫉妒中的男人,一旦心里有所怀疑,又哪是那么容易释怀的?
想要皇帝再封鸿钧为皇太子,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好处落在了与钧菲青关系还不错的大公主身上,也就是如今的皇太女鸿钰。而现在来看,鸿钰也有自己的心思,否则不会任由钧菲青惨死。
纵观钧菲青死后,得到直接利益的人,一个是云妃,另一个便是皇太女鸿钰。
大太监觉得自己触摸到了真相,这两方人不外乎都为了皇位,这么说多年来,朝廷上下很多人认为大公主得到皇太女之位,纯属偶然和幸运,恐怕都是皇太女塑造出来的假象。
有了想法和方向,案子即使过了多年,调查起来也相对要容易多了。
大太监多方查找,后来还发现,钧菲青事件后,云妃宫里陆陆续续换了一波宫人,而那些人出宫后也下落不明,根本连家都未回,恐怕也是遭人灭口了。
但只要有心,事情总还是有转还余地的,大太监不久又发现一个不起眼的细节。这还要归功于他在天风城皇宫外置办的宅子里的管事,对方于书墨一道颇有些研究,见他在为两个笔迹苦恼,有心想要帮着分忧解难。
大太监一想,自己再怎么想破头,也是一个人的智慧,多个人出主意,说不得会有什么奇效。于是他没说自己办的是皇帝交代的事,只让对方说说两个笔迹的差异之处,回头他好向皇帝禀报。
管事把.玩着两个笔迹,兴趣倒是颇为浓厚,也说出自两人之手,但这两人定然身份不凡,否则又怎么用得起仅供御.用的书墨?
一语惊醒梦中人。
大太监突然想起一件事,有一种墨极其稀有,皇帝平时也未见用,但他曾赏过两个人,一个是钧菲青,另一个便是云妃。而就字迹来说,河灯上的字不是钧菲青所题,就必然出自云妃那边,否则这墨如何得来的?
普通人就是想要嫁祸,没有这高等质量的墨,也是嫁祸不了的。
为了印证此事,大太监面见皇帝,想要对方赏他一点,以做证据。皇帝不晓得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追问事情调查的怎么样,大太监深知到了关键时候,他也紧张不已,自己猜测的正确与否,就看这墨能不能跟皇帝赐的那墨对上号。
他把墨拿给管事,管事研究后得出肯定的结论,果然河灯一事出自云妃之手。
大太监不敢隐瞒真相,立刻进宫向皇帝禀报,顺便就连皇太女留存证据一事,也丝毫不差的说给皇帝听。
皇帝听完,久久无语,过了半晌,他才艰难的开口,“没想到钰儿小小年纪,已经有如此心计,孤倒是小看她了。”
他既不傻也不呆,即使大太监说的隐晦,皇帝也猜出钧菲青之事,发展的太快,幕后的推手恐怕不止一方,现在得知真相,倒有些果然如此的释然。
事情已然调查明白,钧菲青遭云妃陷害,导致与皇帝两人生出嫌隙,近而失宠,而皇太女又利用皇帝对钧菲青的一点余情作用,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皇帝觉得自己低估了皇太女,对方能眼睛都不眨的看着钧菲青被打进冷宫,后又惨死,之后更是无视鸿钧的存在,可谓冷情到了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