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儿天福茶楼的刘先生讲了一个千里寻子的故事,故事最后是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我想着对我爹娘好些,别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
严诚贞默然,她有些羡慕赵子义了:“你说得对,世事无常。这样吧,明天你酉时来我家,我教你做长寿面。”
赵子义大喜:“那就拜托哥了。”
严诚贞一笑:“客气什么。”她拍拍赵子义的肩:“我先走了,别忘了带画儿的《山海经》。”
赵子义笑道:“放心吧哥,一定给你找来。”
定塘河水清河净,两岸种着一排垂柳,垂柳随风曼腰舞动,并排的柳枝打下一道道投影,好一副春日静水图。
严诚贞从侧门进了隆升酒楼,此时酒楼尚未开张,严诚贞围了围裙往后厨走。
“阿诚。”一个面容憨厚的年轻男子一面切着今天要用的食材,一面抬头对进来的严诚贞打招呼。严诚贞回了声招呼,走到自己的案台前,准备今天的黄府宴席。
这个年轻男子名唤孙守本,与严诚贞同是学徒,俩人一般岁数,是个土生土长的广茂县人。
隆升酒楼有两个掌勺师傅和一个面点师,这三位都有自己的徒弟。
不同于面点师傅带的传人是自己的儿子,其他两位都是收的学徒。孙守本便是跟的另一位掌勺大厨罗师傅。孙守本长得一脸憨相,实则粗中有细,罗师傅对自己的徒弟倒也满意。
又过了一阵儿,田川和罗师傅陆续赶来。没过多久,面点张师傅也带着儿子来到后厨。师傅们寒暄了几句,便紧锣密鼓的忙了开来。
今儿黄府在隆升摆了十桌宴席,为的是庆贺黄府二少爷得入南山书院念书。
南山书院地处郡内首县阳平县内。书院建在南山上,背山面水,山水环抱;处境清幽,人杰地灵。
本任山长曾鸿是两朝学士,前些年辞官故里任南山书院山长。曾鸿风光霁月,才高德重,不落于历任山长。是以入南山书院念书对河东郡学子来说是一份莫大的荣誉。
二公子有这样的前程,黄老爷怎能不喜,按下宣告天下的心情,赶忙在隆升定下宴席。此番设宴,既是庆贺也是送别。
师傅们早早商量好菜品,六个凉菜,六个热菜,一盅汤,两道甜品,偌大的厨房只剩师徒几人忙碌的声响。
严诚贞跟随田川学厨将近十年,从学习识菜,记调料,背菜名,到练习刀功,给师傅打下手,现如今,终于小有所成。
只是对严诚贞来说,她的功夫尚未到家,就好比师傅的拿手菜“定塘风波”,在她做来,总觉差上几分火候。
今日宴席,师傅又要拿出他的看家本事,严诚贞帮厨的同时,也在心里暗自学习。
“定塘风波”的取材来自定塘河的虾蟹,以及山里人家养的鸡,严诚贞将食材一并处理好,便在一旁小心观摩师傅的手艺。
只见田川先用姜葱爆香土鸡肉,虾蟹过油文火炒至金黄,加酒,姜,陈皮去腥,然后将虾蟹与鸡肉放进砂锅内加入枸杞,党参调味,先用大火煲,再转至小火慢煲,一个时辰后虾蟹与鸡的味道互相融合。
田川拿小碗试了试,让严诚贞也舀了一勺尝,严诚贞只觉汤汁醇厚香浓,虾蟹的鲜与土鸡的肉香合二为一,使得汤汁的口感多变而不矛盾,更增得汤汁的鲜美,而单独品尝虾蟹和鸡,又保留了食材自有的味道。
严诚贞暗暗咋舌,对师傅的手艺叹服,嘴里的夸赞也不要钱的往外吐:“师傅,您这手艺真是没的说,徒弟要是有您一半本事,下半辈子就不用愁了。”
田川被哄得开心,口上佯怪道:“你小子,也就嘴上说的好听。”
罗师傅听到这话,酸了吧唧的说:“得了吧老田,有个会哄你开心的徒弟,你就知足吧。”
说完,扭头幽怨地瞥了眼呆头呆脑的孙守本,孙守本见师傅望过来,赶忙低头装作认真切菜的样子。
田川笑眯眯地忙着手里的活计,余光将罗师傅的举动收尽眼底,哎呀,我徒弟就是给我长面儿。田川心想。
严诚贞多了解她师傅,看到田川的神情也就好笑的不说话了。
正午过后,后厨慢慢松快下来,严诚贞用过午食,寻思着去后院晒会儿太阳。
正走着,迎面而来一个步履匆匆的男子,俩人一不留神,撞了个趔趄,严诚贞低头道了歉,掠过他而去。
那男子怔了下,却是急忙回头,他像是想起了什么,双目微睁,瞳孔放大。
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