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以经商为荣故而商贾云集,其中城西商贾豪绅聚居的西关一带最为鼎盛,这里的民居最为精美,也最有广州独特的地方风格,其中以大户人家居住俗称“古老大屋”者为最,有“甲第云连”之誉,俗称“西关大屋”,是百姓心中富有的标志。
西关大屋多取向南地段,建在主要的街巷上,平面呈纵长方形,临街面宽十多米,进深可达四十多米,典型平面为“三边过”,即三开间。
三开间的西关大屋,其正中的开间叫“正间”,两侧的开间称“偏之名是指取旁侧的偏旁常设有一条俗称“青云巷”的小巷与邻居相隔。
青云巷是取“平步青云”之意,除供女眷及婢仆出入外,还具有防火、通风、采光、排水及倒马桶等多种用途。
青云巷的入口处常做成小门楼,当青云巷较长时,则在中段处加设门洞分隔。
通常,西关大屋的正间以庁堂为主,由前而后依次为:门廊、门厅、轿厅、神厅、头房、饭厅及尾房,形成一条纵深的中轴线,每厅为一进,厅与厅之间用天井间隔。
轿厅和正厅都是开敞式的厅堂,正厅面积最大,是全屋的主要厅堂,也是供奉祖先和家庭聚会议事的场所。
尾房是中轴线上最后一个房间,其后墙一般不设门窗。
两侧用房主要有偏厅、书房、卧室、厨房和楼梯间等。
偏厅或书房前面常设有庭院,栽种花木,布置山石池水以供游憩观赏。特大型的西关大屋还带有园林、戏台等。
詹家因为祖上有官职在身,所以大门格外气派,门厅三开间,大门正中设有仪门,绕过仪门,迎面为一幢砖石结构的牌门横贯在天井之中,牌门额上前后各有石刻坊匾一块,朝向前门刻有“视履考祥”,朝里对着四柱大厅的一面,刻着“退让明礼”,具有浓郁的文儒之风。
不仅如此,詹家还在牌门与厅堂之间的第二进天井设有过亭。
普通人家的做法是将第二进天井直接做成无盖开敞的天井小院,而詹家则在牌门墙头和厅堂前檐瓦面上通过四点砖趸,凌空支承着一个歇山大瓦顶。
用过亭覆盖第二进天井既能够增加扩大大厅的空间,还能确保大厅的通风和采光,还能丰富建筑形象,可谓匠心独运。
过厅两侧的的庑廊则改为接待室,檐下采用隔扇装修。
詹家大厅墙体均用水磨青砖砌筑,檐廊采用石柱,室内中心置有四根木柱,前面木柱之间以落地门罩形成室内中心空间,后面木柱置有屏门,通透灵巧却不失威严。
大厅后隔一天井,是拥有高耸的镬耳山墙的三层楼房。
走过三层楼房进入四进院,还有一座两层的副楼,穿过四进院进入最后的五进院,才是詹家花园和“闲情居”的所在。
“闲情居”一共两层,首层三开间,是中规中矩的一厅两房格局,屋前带有前廊,廊的顶部为二层的露台。
二楼的布局与首层不同,很明显借鉴了画舫的格局。
前厅略浅,朝南开一扇大窗,天顶装饰有券棚天花,好似临江船篷;中厅宽敞明亮,东西两面都是满镶玻璃的通堂木雕博古花窗,恰似画舫的大舱;一个金木雕八角漏窗隔出最北面的书房,又正是画舫的尾舱。
而东西两面博古大花窗外的走廊和梯廊贯通书房和前厅,连成一道回廊,活似画舫的船舷。
室内满布各种题材的木雕,天花、藻井、柱梁、挂落、门窗,美轮美奂,如梦似幻,加上室内各种西式家具、摆设和油画等等,成为一个人间天堂般的艺术空间。
楼前有荷花池和抱月亭,池中荷鲤之趣盎然,最美时节在楼上遥
望荷花池,真是美不胜收,充满了闲情逸致。
这里原是藏斋,后来才被詹卑石改造为适合聚会交流的沙龙。
一层是沙龙聚会的主要场所,地上铺着长条木地板,顶上吊着西洋水晶吊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