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乡俗》第三章 云山雾罩(2 / 2)

从石壁上一路寻索而去,他们看到的只有黑压压的四面山景,虽然目前尚没有大雪覆盖山峰,但气候依然是寒冷刺骨,即便是具备保暖功能的战斗服,也不能完全将寒意挡在主人体外。

虽然有夜视仪可以清楚观察黑暗中的一切,但“龙魂侠”们始终没有发现任何有价值的线索。

这被严密把守的高山深处,似乎根本就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他们既没有看到任何与鬼魂沾边的异状,也没有发现什么值得隐瞒的迹象,这里与普通山地相比,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区别。

忽然,孟剑云发现前方有一个建筑物,他们谨慎摸过去,凑近才发现,那只是一个小庙宇。

从庙门来看,这里应该长期无人光顾过,就连门环都蒙上厚厚一层灰。

郭岚月轻轻推开门,只见祭坛中间供奉着一尊神像,像是一位古代将军,两侧几尊塑像宛若将军部下。

三人凑前观察灵位,才知道这就是“佳格将军”。

祭台上虽然有供盘,却没有祭品,可是从盘内残渣来看,或许村民们隔很长时间才来祭奉一次。

当然,他们不太可能将祭品带走,或许是让山里的老鼠之类将祭品吃掉。

让郭岚月不解的是,既然村民们对佳格将军如此敬重,为什么不留人每天来庙里打扫?难道说为了乡俗,他们宁愿让庙宇长期如此肮脏,不到正式纪念的日子,连扫除都不敢做?

如果真是如此,他们到底对祖先是敬重,还是出于自私自保心理,宁愿做不孝子孙?

他们仔细观察着“佳格庙”内的布置,希望能够从中发现一些端倪。

这时,白古天看到壁画旁涂写着一段文字,原来是讲述“佳格”将军的传说。

从文字内容上看,与潘淑芬所言大体相似,可以证明房东大姐的故事并非自己杜撰。

在这段文字的末尾,还有一首小诗:

“飞石扬鞭镇妖鬼,

纵然万死心不悔,

且看日出忆冰雪,

荣耀忠义奸佞跪!”

孟剑云一气读完,拍掌叫好。

郭岚月却发现白古天皱起了眉头,忙问有什么不对?

白古天:这首诗第一不是专业诗人写的,第二不是古代人写的。

孟剑云:(不解)为什么这样说?

白古天:专业写绝句,通常讲究抑扬顿挫,即便是不太严谨,一般也会在韵脚处非常在意。看这四句诗末尾的“鬼、悔、化、跪”,无论是从本地古音,还是从现代汉语拼音的角度,都是下沉的仄音。通常来说,要么是“平平仄平”、要么是“仄平仄平”,无论如何也不应该是四个仄音。

郭岚月:(略作思索)这么说起来,确实有道理。

孟剑云:那为什么又说是现代人写的?

白古天:很简单,这首诗用的是简体字,而不是古体字。简体字虽然在一百年前就在民间开始运用,但正式采用却是咱们信仰者建国之后。这二十八个字全部使用的是与建国后一致的简体字,不可能是古人留下。

郭岚月:没错,而且仔细看,写佳格历史的字迹与这首诗完全不同。如果从诗意来看,更容易让人想到的,应该是古代爱国名将“鄂王”,而不应该是一位义军首领。

孟剑云:(突然发现什么,面露惊奇神色)奇怪,这难道是巧合吗?

郭岚月:(不满)你又发现了什么,一惊一乍的?

孟剑云:你们看,一般人都说“飞马扬鞭”,这首诗却说“飞石扬鞭”,这就有了一个“石”字。

白古天:(心中一动,仔细审视)对啊,日出为什么要回忆冰雪?这分明是为了突出“忆”字。

郭岚月:(也明白过来)荣耀忠义,有个“荣”字。组合起来是“石忆荣”,难道说,这首诗是石忆荣写的?

孟剑云:很有可能,他来到过这里,写下了这首诗,还故意把自己的名字藏了进去。如果他只是一名普通的面点师,怎么会写出这种诗来?

白古天:从资料看,他是一名文科生,小时候学过书法,做面点只不过是家传的手艺,能写出这种诗来很正常。而且这首诗的平仄都没有做好,到也像是非专业打油诗人写的。让我不明白的是,他读着“佳格”的事迹,为什么要写缅怀“鄂王”的诗词?

郭岚月:更古怪的是,他这诗句逻辑确实耐人寻味,这“飞石扬鞭”与“忆冰雪”会不会有其他意思在里面?

孟剑云:(不耐烦)嗨,我说你们两个也真是想多了,既然说他不是专业诗人,他随便写几笔表达感慨,从佳格身上想到了鄂王,也是情理中事,这又有什么可奇怪的?

郭岚月:(不满)剑云,你也三十多岁的人了,也是学过历史的,你所知道的“鄂王”历史与这个“佳格”有什么相同点吗?

孟剑云:(略作思忖)他们都是好人吧!

郭岚月:就因为他们都是好人?便能扯到一块去?这也未免太勉强了!

孟剑云:(一拍脑门)我懂了!

郭岚月:你懂什么了?

孟剑云:他一定是手痒痒了,想写“石忆荣到此一游”,但是又怕这么不文明被人看出来,所以干脆写了一首不专业的打油诗!

郭岚月:亏你想得出来……(察觉白古天不妥)古天,你又发现什么了?

白古天:我不是发现了什么,而是觉得我们还有什么没发现。

孟剑云:你这“绕口令”是什么意思?

白古天:你们看,这首诗是用毛笔写的。可是在现代,即便是在这基本与外界没什么沟通的小山村里,服装与生活习惯也算是多多少少进步了,并非在古代。不管写诗者是不是石忆荣,都不可能随身携带一支毛笔,为什么会用毛笔留诗?

孟剑云:嗨,说不定是用庙里的毛笔写的。

白古天:这就是问题所在,从咱们进来到现在,你们有发现毛笔或者类似的东西吗?另外,除了毛笔,还需要砚台与墨,这些东西又从哪里来?这不知多久才有人来祭拜的小庙,就算有存墨,也早就干了吧!

听白古天这么一说,郭岚月与孟剑云才意识到确实有些不合逻辑。

于是,“渊龙”小组开始对全庙进行搜索,到处寻找笔墨的下落。

另外,从这首诗的字体来看,作者使用的毛笔应该还不是普通笔,应该大小需要一个人用双手来紧握,才能写出这样的大字来。

查找没多久,虽然没有找到墨与砚台,但白古天却发现了那支大笔,笔尖墨黑,似乎无论什么时候都不缺墨,这可真是高科技板块的东西。

刚才说过,庙里的神像其实不止一尊,周围还各有两尊神像,两文两武。

其中一名文臣的神像,便是握笔的姿势,而且手中的大笔看起来应该能够取下。

孟剑云二话不说,纵身跃起,果然轻易地就将毛笔与神像脱离。

当孟剑云落地之时,忽然听到了“咯噔”的机关声音。

三人大惊,四下查看,却没有发现什么异常,刚才那声音到底是来自哪里?

就在他们还打算继续查找的时候,突然听到门外远处传来乱纷纷的脚步声,三人交换了眼神,孟剑云慌忙将大笔归位,他们随即隐藏了起来。

庙门很快被推开,一群人慌张闯入,为首者便是老村长庞尔顺。

他面对佳格神像,猛地下跪,诚心祷告:“佳格祖先,外来的客人不懂规矩,您如果把那做面点的小伙子已经收走了,也就算了。这三位客人可是贵客,请您手下留情,不管他们做错了什么,千万不要再把他们收走了!求求您了!”

上一页 目录 +惊喜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