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见李世民把脸一沉:“你们各归各位,约束义士——没有我的命令,不得轻举妄动!”
李世民虽然年轻,可是作战勇猛,又兼智谋超群,人莫能知,因此众人都对他心服口服。难得他如此严肃,无人敢于违拗,只得领命散去,却唯有石胜没走。
“石校尉,你这是有事?”李世民面色有所缓和。
“正是——有义士吃蕈子中毒了。我想粮草一日不到,就难免还会有人去找野菜和蕈子,应该教他们认一认,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我麾下的义士,有不少都是在这一带打过仗的,最熟悉这里的草木鱼虫,不如就让他们去教——不知二郎意下如何?”
“说的是啊。”李世民一向从善如流,“我也在这里打过仗——那时也会缺粮草,这里的野菜和蕈子,我也尝过。当年一起的人,现在也有还在军中的——这些他们也懂的!”
“嗳,不如查一查籍贯,凡是临汾郡这一带的人,都挑出来,说不定他们也知道呢?”
说干就干,李世民找了几个人,对着军书把临汾郡的人都挑出来,又命各军头对着挑出来的姓名挨个去问。石胜此时才意识到,原来新拨到自己麾下的人里面,也还有几个家乡就在不远处。可是就这么一问,他发现事情不妙了。
自家的老兄弟们倒还好,新来的那几个,竟然没有一个还老老实实待在军中——都当了逃兵!
——二郎让我“约束义士”,我就约束成这样?不成,得把他们抓回来!
石胜派出熟悉道路的老兵去追,其时天色已晚,逃兵还没追到,李世民却来到了他的帐中,面色煞白。
“呀,二郎,你怎么来了?”
“我来问你——临汾郡的义士,是不是都逃走了?”
“这个……也不是——以前跟着我的老兄弟们都没走,逃走的都是新来的。”
“果然——你这里也是如此!”
李世民擦了擦头上混在一起的汗水和雨水。
今日议论军情,众将各执己见,莫衷一是。他虽坚持不能退兵,却没能说服父亲打消这个念头。散帐之后,他命各军头各归各位,约束义士,本是想先稳住右军,争取时间多说服几个人,再一同去谏阻退兵,以期能使父亲回心转意。可是如今看来,阻止退兵简直是刻不容缓了!
“前路艰难,士气低落,还没有退兵,临汾郡的人就已经跑了,一旦退兵,人心一散,岂不是退到哪里、哪里的人就会逃走?——离太原越近,本地人就越多,逃兵也就会越多!倘若敌人再从后方追击,我们早已土崩瓦解,哪里还有活路?”[3]
石胜听他这样说,也是一惊,再往他面上一觑,看到的竟是从未有过的焦惶。还没来得及回应,忽听帐外有人高喊:“石校尉,我把李信抓回来了!”
TBC
※※※※※※※※※※※※※※※※※※※※
[1] 《段志玄碑》记载:“隋大业中,薄伐辽左,公召募从征,年始十四。”《旧唐书·列传第十八》记载:“义兵起,志玄募得千余人,授右领大都督府军头。”
[2] 《资治通鉴·隋纪八》记载:“渊命为三军,分左右,通谓之义士。”
[3] 看一下《册府元龟·帝王部·功业》里面李世民的原话:“今者兵以义动,进战则克,退还则散。兵散於前,敌乘其後,死亡须臾而至,是以悲耳。”我觉得我这么编还是挺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