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来了山庄一个月后,就开始借用山庄的一间放粮的仓库开课,最开始就是普及简写现代汉字和阿拉伯数字,每天早上一个时辰,晚上一个时辰,白天大人还要出去干活的。山庄里的人学的很积极,上到五旬老者,下到五六岁小娃。
现代简写汉字和这个时代的文字差别很大,但他们竟然没人觉得他离经叛道,自创字体,按他们的说法:这是神仙传给人间的学问,这么写有甚错,又好认又好写。
况且中原诸国现在的文字还没统一,各国的文字差别很大,秦国的大篆用的比较多,楚文的复杂性就更不要说了,这时再出现简写汉字,好像也没什么不能接受的。
普及汉字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这里很少几个人学习过一点文字,他们庄子上来源很杂,胡汉都有,底层居多,又远离中原,这时候的知识都被上层权贵垄断了,平民接触不上也正常,不如趁此机会将汉字推广出去,以后行文、授课都方便。
苏家这一开学堂,庄子上的人是凡能走动的,都跑来听课,课堂上是用大木板刷上黑漆,再用石膏块做成粉笔书写,课下练习的自备沙盘,一节课的内容都会留在黑板上,写不下的就再用一块黑板,黑板一直会留三天,以便他们复习,那时候也没造出纸,只有这个笨办法。
他的课进度足够慢,有些人还是跟不上进度,学的没有最开始热情,课堂上的人数逐渐减少了一半,剩下的年纪都是比较小的,五六岁那几个娃子一直能跟上,他们不用干活,来的最勤,十几岁的,二十几岁都有,还有几个三十几岁的,年纪大的都担任了管事,知道学这些对他们的将来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老爹和林叔算是里面学问最高的,老爹是因为家传药理那套知识体系,林叔则是祖上刻碑底子还在,他们两个学了一段时间后,也觉得简写汉字很方便,还有拼音标注,记住26个字母表,不会读就把拼音翻出来对照,学的劲头比那几个年轻人都厉害,有一段时间想找他们只管去粮仓找,一找一个准。
现在上了有三个多月的课,汉字教了一千多个,数学的加减乘除学完了,苏青戈暂时对他们的要求也就这样,能看能写简单文书、布告,能算出日常花销。这个课堂也只是个临时基础普及课堂,正真的学习还是要设立学校。
新园区在最初规划里就有学校,准备设立四所,现阶段先按照两所建,另外两所明年看看这两所的教学情况再建。他这段时间每天晚上子时才休息,就是在编课本,白天事情太多又杂,不时还得给他们那些尖子生上课,只有晚饭后那点时间最清净,能静下心来想课程的事。
试车就在后山的路上转了几圈,马车行驶轻便,能很轻松的加起速度,尤其在跑起来车内也不觉得颠簸,这就是那几根弹簧起的作用,转向轴加装后,可以使车轮在原地自由转动90度,这就解决车子太长没法掉头转向的问题。以前的马车大都是两个轮子,就是因为四个轮子的马车不好掉头转向。
轮毂轴承的平滑和橡胶轮胎,各种高科技含量的零件打造的马车,将是一辆行驶平稳、快速的高级马车,完全可以划归到奢侈品行列高价出售,苏青戈在平缓行驶的的车中,心情愉悦的这样想道。
不过,即便是安装了转向轴,以六轮马车这个长度,也是不能进巷街的,之所以他们敢做这样的马车,盖因山庄也好,新园区和姑臧也好,都没窄巷,尤其新建的的新园区,工厂与工厂之间的马路是六车道,便于运输货物。
这就是地广人稀的好处,最早他刚穿过来的时候,站在山上望出去,视线所及之处都是连绵的旷野,连个行走的人影都没有,他让阿歸骑马带着转了一圈,打马跑了两个时辰都没见一户人家。而姑臧就是塞外的一个小绿洲,除了那一片有点人气,再往外几百里难觅炊烟。
所以规划新园区的时候,就是用手指划拉了一块区域就开始建了,这里的土地都是没主的,不用跟哪个商量,路要建的宽,规划要长远,至少按照十年以后的发展规模铺路,房子不需建的很高,主要是他觉得十年内也做不出电梯,楼层高了反倒不方便,而且这时候也没有救火车,一旦高楼层发生火灾也是个问题。
试完车回到木匠坊,他先给他们集中解答了一些问题,这里的核心骨干就那五六个人——十白一家三口、林大郎,以及两个学的比较出色的徒工,其余人都在实习阶段,这些人也都是最初跟着山庄的大课堂从阿拉伯数字和现代汉语学起,学习了三个月后,挑选出其中成绩优异的,组建了现在这个初期机械设计工作室——为了不引起关注,对外还是叫木匠坊。
而兵工厂则用番号B5908表示,番号没什么实际意义,随口编的,也是以防他们的信件万一被截留泄密,或是被有心人偷听到谈话内容。那几座矿也编了番号,编号是分成四位数——金属类、三位数——岩石类、二位数——特殊材质,比如铁矿属于金属类,编号为T6888,石灰石矿的编号则是S399,而黏土矿属于特殊材质,编号为N77。他们通信、各种文书交办都是用番号代替这些敏感的地方。
苏青戈每隔几天会过来给他们上课,从机械设计原理初级开始接触,经过一个多月的实践和学习,现在刚刚摸到一点机械设计基础的入门,而里面表现最突出的就是十家的两个孩子以及林大郎,他们在数学方面都很有天赋。
十家的孩子跟他们从小和父亲学习木工手艺有关,木工的各种尺寸计算也是很讲究的,尤其现在的家具都还是卯橓结构,制作精确度要求很高;林大郎大概跟他喜欢琢磨雕刻有关系,而且他的学识底子,也使他更容易接收新知识。
苏青戈将一张已经画好的图纸四个角固定在黑板上,下面静悄悄的,林大郎伸长脖子,图上是一款贴着地面行驶的流线型长艇车,车细长瘦窄,稀奇的是它不是用马拉,而是依靠一张帆前行,在这张帆上画了不同三个角度,旁边标了数字——这竟然是一张依靠判别风向转变风帆角度,以达到风力推动车子行驶的设计图。
这样一个新奇的玩意出现在他们眼前,赫然将他们的视觉打开,尤其苏青戈那栩栩如生的画图技巧,活灵活现将这辆车展现在众人面前,就听下面有人不敢置信的倒抽气。
“咦~,咱要是能做出这家伙来,怕不是要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