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470章 耶律丹的消息(1 / 2)

第470章 耶律丹的消息

当年耶律丹和耶律大石率军离开燕京,一路向西北,穿越大漠时损失惨重,抵达目的地可敦城时只剩下了万余人。

好在两人一个身份高贵,一个威名赫赫,当地守军很给面子,热情的招待了他们。

可敦城是大辽北疆重镇----西北路招讨司的驻地。

按契丹祖制,边防军队不得随意征调,于是这里的军队在战乱中得以保存,还拥有可骑乘的战马数十万匹。

但这种强大只是表象,大辽西北路招讨司的内里早已虚弱不堪。

原因很好理解,作为偏远的边疆,当地的契丹人数量很少,周围都是蒙古部落。

之前他们还能依仗大辽的威势镇制周边,如今大辽已经亡了,连天祚帝的人头都被女真人砍下来四处巡展,自然会有当地部落蠢蠢欲动。

面对这种形势,耶律丹和耶律大石精诚合作,利用大辽最后的威望召集威武、崇德、会蕃等七个军州的长官,和大黄室韦、敌剌、纠而毕等十八个部族的首领举行大会,号召各军州和部族驱逐仇敌,复兴大辽。

大会期间,耶律丹产下一子,取名耶律望东。

表面上,这是一次成功的大会,所有参会者都群情激昂,发誓要反攻故土。

可实际效果,却只是暂时稳住了人心,为这支契丹残军争取到了短暂的喘息之机。

这其中,还有女真人的一份功劳。

完颜粘罕兵败燕京城后,宋金两国兑现盟约,女真人暂时将怒火撒在了蒙古人头上,不断派兵攻打。

有着共同的敌人,漠北的蒙古诸部也暂时收起了心思,团结一致对抗大金。

可惜好景不长,漠南的蒙古人不是巅峰时期的金军对手,很快向北败退,本就贫瘠的漠北地区一下就热闹了起来。

南边的同族都没地方住,一群外来的契丹人凭啥占据大片丰美的草场?

很快就有一个说法在漠北大肆流传,说女真人是因为要追杀契丹残部,才不停的越过大漠攻击蒙古人的。

不久后,以克烈部王罕为首的部分蒙古部落准备与女真人媾和,这代表了一种趋势----蒙古人要背叛古老的盟约,放弃契丹、转投女真了!

在这种大背景下,耶律丹和耶律大石不得不另寻出路,于是便想到了和大辽素有通商联姻的喀喇汗王朝,最终决定继续向西,到西域落脚。

喀喇汗王朝是西域回鹘人和中亚葛逻禄人共同建立的政权,地盘包括今中亚和新疆南部的部分地区。

宋靖康二年,也就是武从文在汴梁城下击败女真南征大军的第二年,耶律丹和耶律大石按照契丹族传统,杀青牛白马祭告天地、祖宗,整旅西行。

注意是“整旅西行”,而不是“整军西征”,说白了就是全族西迁,彻底放弃了可敦城。

二人率众先向西北,抵达谦州【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楚河河谷地区】后调头南下,翻越阿勒坦山【注:并不是今天的阿勒泰山,而是指今蒙古国境内的杭爱山脉】,终于进入了喀喇汗王朝境内。

喀喇汗王朝的阿赫马德汗很大度的接纳了他们,将其安置在了叶密立【今新疆额敏县】,耶律丹和耶律大石遂率族人在此修筑城池,招抚当地突厥部族,全力恢复元气。

很快,耶律大石从当地突厥游牧民的口中得知,喀喇汗王朝如今也是内忧外患,长支阿里系和幼支哈桑系一西一东水火不容、相互攻杀,于是便起了取而代之的心思。

耶律丹则认为不能恩将仇报,主张先休养生息再图发展。

上一章 目录 +惊喜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