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1933·居然是你(2 / 2)

“我此次是有一个不情之请。伍兄,你可曾告知钟兄了?”

那人看向伍先生,显然是在等他的意见。

伍先生微微点了点头:“我认为可以。”

“我同意,你、我,这里正好两个人。” 那人郑重地点了点头。

·

就这么,张启山也成了“匪”,而且是“匪”里比较特别的,有类于几年后“特别党员”一样的“匪众”。这个决定不止影响了他的一生,也间接改变了被后世称之为“老九门”的九个家族的命运。

然而那都是后话,此时的张启山,只是觉得自己做了一个不会后悔的决定罢了。

·

“启山同志,还请替我转告红先生。霞姑的事,他尽力了。连蔡元培先生通电求情都没办法......请红二先生切莫太自责了。”

“一定转达。”

“还有......算是一个不情之请……岳丈家和两位犬子,还望启山兄,在不暴露自身的前提下,照拂一二。”

“放心。”

伍先生严肃地补充道:“启山同志,既然都是组织的同志了,我们就直来直去了。以后的工作中,希望你不要再像今天这样冒险。”

“明白。”

·

张启山离开了,他以探访外祖父母的亲戚之名来的福建,在上杭不能多做停留;他不知那人和伍先生是以何借口来的上杭,只知道那两人也很快就要离开,回去江西了。

于是他也不知道,那两人在他离开后商谈了些什么。

“……对,我对你的工作方式有一定意见。毕竟从阶级成分来看,虽然他领导的组织主要成分是农民无产者,但也带有很强的封建宗族性质。虽然在现在的状况下,我们很多时候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但还是很难确定接纳这么一名同志,从长远来看,是否是正确的选择。”

“你得理解,我们做地下工作的,有时候必须主动冒一些风险,只要那是值得的。何况组织对他进行过一段时间的考察,我们未来会继续将这条线上的情报对比其他消息来源进行进一步的考察。我认为就目前为止的情况来看,他有这个资格。”

那人点了点头,有些惆怅:“你这么认为就好啊,我是真的很高兴他能成为我们的同志。这些年的斗争下来,我们的老朋友们,还能并肩走到今天的,已经不多了。”

“……是啊。” 伍先生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

后世小子,如解某、吴某、霍某一类,对早年的赤色组织的了解太少,才会产生种种不切实际的,诸如张启山在解放战争时期才起义加入组织,又凭借江湖会党作风站稳脚跟的推想。

实际上,作为一个标准的列宁式政党,抗日战争时期培养于抗大的“三八式干部”至建国初都多以少将为主,鲜少能进入第一权力集团,遑论解放战争时期投机分子嫌疑过重的起义军队。

张启山在老长沙可以称得上呼风唤雨,放眼中国之广,也不过一介会党出身的地头蛇,比华中“剿总”副司令陈明仁将军和五十九军司令员张克侠将军差了十万八千里,那两位将军后来都在水利与林业事业上发挥了自己的余热,张启山想在PLA编制中走到“站稳脚跟”的地步,怎可能像解某、吴某、霍某所臆测的那般。

这反而某种程度上验证了那个自称曾为老地下工作者的老酒鬼的话并不是全然的胡编乱造了。

也许那时,确实曾有几个人在那栋临江楼中深谈过一次,我今日所作之事,也不过是以介于戏说与捏造之间的手法,试图复盘当年之事罢了。

但相比于同年与后年发生的事情,那毕竟只是一件不值一提的小事,注定将永远湮灭在历史中,如一朵水花湮灭于浩浩江河。

1933,6月,察绥民众抗日同盟军连战连捷,克复察哈尔四镇。

1933,9月25日,北路军顾祝同3个师进攻黎川,所谓第五次“围剿”爆发。

1933,10月,在国府与日寇的通力合作下,察绥民众抗日同盟军弹尽粮绝,于大小汤山一带覆灭。何应钦于告捷电报中言,“此次解决方、吉残部,得日方之助力甚多。” 自此,冀东大地,再无中国军队守护。又是万里江山,离步东北四省之后尘,不过一步之遥。

——《白二笔记》

上一页 目录 +惊喜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