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三千大千世界亿万小世界——宇宙那么大,谁又能说的准他会那么巧,就能回到原来的世界轨迹中呢?就像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也不可能有相同的两个世界。
生出这样的想法,无疑也是在安慰自己,因为他自己很清楚,他担不起改变未来轨迹的责任,他只能尽自己所能,让他周围目所能及的人生活的更好一些罢了。就拿简写汉字来说,在这个年代就把简写汉字推出,也是无奈之举,他无意改变华夏文明,只想让姑臧在短时间内能快速掌握一种语言,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下一步在姑臧推行的经济建设方案,没有共同的语言,又怎么才能让他的下属和镇民理解下达的文件意思呢?
关于推行简写文字他也思考过其利弊,最终还是利战胜了弊端。若是不用简写汉字,难道让一个理科生先从大篆学起,在这个时代,并不是学会一种语言就行,战国七雄文字各不相同,秦国使用的是大篆,六国使用的文字又各自不同,尤其是楚国因为地处江淮之间,文字别具一格,与秦国和齐国文字差别就更大了,又称为鸟虫书。
战国时代的文字多样化大约也达到了华夏文字发展的顶点,一个“宝”字就有194种写法,“眉”字的写法有104种,“寿”字的写法也有百种以上,有的字柔婉流动、疏密夸张、有的体势纵长,有的结构狂怪,这些虽然对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但是对思想交流带来的局限性也是致命的短板。
中国汉字是表意字,是从象形文字中演化而来,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的演变过程在这个世界是独一无二的,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至汉代开始的隶书,然后发展到草书、楷书、行书,近代从繁体字又发展到简体字,这是个由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的过程。
苏青戈不可能把篆字学明白了再开始搞改革,恐怕那时黄花菜也凉了,不知姑臧还会因此耽误之下饿死多少人呢。至于直接跳过复杂的隶书,连繁体字都没经过,更是无奈之举,他在后世的学识积累中,对于隶书仅限于几个经常见过的文字,统共也凑不齐一个巴掌,对繁体字的了解也并不比隶书强到哪去,他想:对这种文字很熟识的,那除非在后世是专门学习古文字学科的研究生,或是书法大家不可。不好意思,这两样他都不是,为了便捷,只能直接推行简写文字。
会不会对未来的华夏文明的发展造成不好的影响?
他觉得影响的可能性肯定会有,实在不行,等经济建设发展起来后,他再把翻篇的文字再推行一遍。可能这从逻辑上有些别扭,但是总好过没有吧,就算从书法研究的角度上,也不能把那些文字给过掉,也许根本不需他去推行,那些文字还是会在某些邻域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自行演变。
况且姑臧地区远离中原,几年之内都不会对中原的文化造成太大的影响,而且,那些富家子弟并不屑去医堂听课学习,唯二去医堂的两位楚国客人还是去学画画的,固有的思维定势和学识上的优越感,使这些贵族并不会轻易低下头学习别家的文化,就此来看,他的担忧很是多余。
至于以后......以后再说吧,世界这么大,他能管的过来么?他只想把眼前吃饱肚子的问题解决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个世界还是不是原来的世界还要另说呢,还是不要操那么多心了,他每日要捉摸的事情还少吗,天知道让他一个理科生去整日研究民生问题和商业发展,是多么的不讲究。
远在西域归途中为吃饱肚子的大业打拼的原雎,他此时正用一块兽皮非常讲究的缓缓将刀上的血擦拭干净,抬头看了一眼山谷中正在收拾战场的战士们,那里显然刚刚结束一场激战。
()